漯河市德泽陶瓷博物馆

国博考古院举办“兴隆遗址史前粟黍新发现及粟黍起源研究”学术研讨活动

2020-8-21 16:23|查看: 3704|评论: 0

摘要: 中国北方距今7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黍,主要发现于西辽河上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应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北方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和东方文化区。早期粟黍的栽培,一般伴随(半)定居行为出现,而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华北地 ...

    中国北方距今7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黍,主要发现于西辽河上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应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北方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和东方文化区。早期粟黍的栽培,一般伴随(半)定居行为出现,而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末期向新石器早期转变的重要标志。其与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直接相关,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近几年,位于坝上草原地区的河北省康保县兴隆遗址新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早期粟黍遗存。该地区地处长城以北,为蒙古高原南缘地带,东邻辽西—赤峰地区,南邻泥河湾盆地,是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文化区,也是粟黍驯化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

    为推动中国北方早期旱作农业起源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和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协商,于2020年8月1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兴隆遗址史前粟黍新发现及粟黍起源研究”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十三位专家学者,参与专题报告和研讨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戴向明院长、田野考古研究所庄丽娜所长、环境考古研究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相关专业人员参会。

    会议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中国北方地区7000年以前的粟黍研究进展;中国北方地区粟作农业起源研究进展;兴隆遗址史前粟黍新发现。设立四场专题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张俊娜副教授以《北方粟作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环境背景初探》为题,为中国北方粟作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距今5万年以来的长尺度环境背景,对认识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粟黍驯化与栽培、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及早期定居行为的出现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学蒋洪恩教授以《新疆地区的史前粟作农业》为题,梳理新疆地区早期粟作农业的发现与研究,探讨了先民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发展农业的策略,粟、黍等农作物在史前新疆生业经济中的地位等问题,为粟黍的西传和小麦的东传为代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贾晓文以《兴隆遗址F3房址的稳定同位素研究》为题,对河北康保兴隆遗址2018年发掘揭露的一处距今7000年前的房址进行深入细致的AMS C14测年和碳氮稳定同位素个案研究,在遗址年代学、动物与人类食性、人群构成等方面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认识。这是在吴小红教授的指导下,与国博考古院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成果尤为重要。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邱振威博士以《早期粟黍的发现与研究:以兴隆遗址为例》为题,介绍了兴隆遗址植物考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出土的炭化黍作为目前有直接测年证据的最早炭化黍实例之一。由兴隆遗址出土的早期粟黍延伸到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粟黍发现与研究的梳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该部分内容是邱振威博士2019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科研项目“中国北方全新世早期粟黍的发现与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专题报告之后,集中进行讨论环节。植物考古方面具体内容涉及农业起源、粟黍驯化、农作物传播、埋藏学等理论与机制,环境DNA宏基因组、测年与制样技术、生物标志物、植硅体统计、植物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与数据的科学公布等问题,并将北方粟黍起源和早期粟作农业与南方水稻驯化和稻作农业起源进行比较。更进一层又讨论到遗址环境与资源域、人群构成、人口密度等,从植物遗存延伸到人类适应和人群流动的问题。最后上升到探讨聚落结构、文化兴衰与生业模式、农作物构成的关系,考古学文化的南北差异与气候环境、地理地貌、农业起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学界应重点关注的一些科学问题,如对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重建的再认识、粟作农业起源的单一化还是多元化、新的研究理念与方法等。

    最后,赵志军研究员从兴隆遗址所在区域的过渡性、所属考古学文化的特殊性、出土农作物的重要性等方面,深入阐述了继续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吴小红教授着重从C14测年与稳定同位素分析等角度谈及兴隆遗址的后续研究。戴向明院长表达了考古院对支持和关心兴隆遗址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的感谢,对合作研究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认可,对后续相关工作表示继续支持与更开放的态度。

研讨会现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 漯河市德泽陶瓷博物馆 ( 豫ICP备2020026402号-1 )

GMT+8, 2024-12-2 18:46 , Processed in 0.166644 second(s), 17 queries .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