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鲤鱼跃过龙门就能化身为龙,遨游于天地间。这一传说与宜兴紫砂结合,造就了一把经典壶的造型——鱼化龙壶。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内就藏有一把鱼化龙壶,作者为清代末年的制壶高手黄玉麟。黄玉麟擅制鱼化龙,他与鱼化龙壶之间还有一段不解之缘,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鱼化龙的传说 要知道鱼化龙壶型的由来,就要了解鱼化龙的传说。 传说中,黄河中的鲤鱼只要跳过龙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就能化身为龙。 很久很久以前,龙门还未开凿,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在山南积聚成湖泊。黄河中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便想去一游。它们奋力游到了龙门水溅口的地方,由于龙门上无水路,鲤鱼们就聚集在龙门的北山脚下。一条大红鲤鱼主张跳过龙门,并自告奋勇第一个尝试。它卯足了劲,用尽全身的力量,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了半天云里。这时,一团天火从天而降,烧到了大红鲤鱼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飞跃,终于跃过了龙门,落到了山南的湖水中,化作了一条巨龙。其余的鲤鱼看到红鲤被天火烧到,都不敢再跳。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对它们说:“不要怕,我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我跳过了龙门化身成龙,你们也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受到鼓励,纷纷踊跃地跃龙门,可除了少数鲤鱼能越过化身成龙,大多数都跃不过去,凡是跳不过去的,从天上摔下来,磕到额头都落个黑疤,所以现在黄河的鲤鱼脑袋上都有个黑疤。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这件事还写了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其实,鱼化龙是“中国龙”的一种。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较多地描绘着鱼纹或人面鱼纹,是先民们在从事农业劳动中对自然形象不断观察、接触而来,是先民们逐水草而居,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而龙,是中国人民经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美的形象。《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大约在秦始皇创建封建帝国时起,原先各民族共同崇拜的龙,成为了皇帝的垄断,只有皇帝可以穿“龙袍”,坐“龙椅”,睡“龙床”。 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令废除魏晋以来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开始设科取士,经由隋唐两朝帝王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终于确立。所谓“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金榜提名时。”仕子们多年的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一考中进士就荣耀非凡,被看作“登龙门”。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云:“一登龙门,便声价百倍。” 代代紫砂艺人也许没有仕子们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他们不断开拓创新,将鱼化龙这种顽强的精神,美好的祝愿融入到捧捧紫砂泥中,鱼化龙便诞生了。目前可考最早的鱼化龙壶出自清代制壶巨匠邵大亨之手。
二、黄玉麟与鱼化龙的结缘 黄玉麟(1842-1914),清末制壶名家。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麐。原籍丹阳(一说苏州),因避战乱,于6岁时迁居宜兴蜀山。13岁时,因生活所迫,其母邵氏托远亲制壶艺人邵湘甫收为徒,邵湘甫是清代制壶巨匠邵大亨的后人。《阳羡砂壶图考》中记载“玉麐,道光间诸生,居苏州,善制宜兴茶器,选土配色并得古法,赏鉴家珍之,谓在杨彭年、宝年昆仲之上。”黃玉麟在邵湘甫处学习时,随师傅去朋友汪胖子家串门。汪家藏有一把邵大亨做的鱼化龙。黄玉麟对这把鱼化龙喜欢得不得了,被壶上活灵活现的鲤鱼和腾云驾雾的巨龙所吸引,更为邵大亨的高超制壶技艺所折服。于是,他一有空就往汪家跑,盯着鱼化龙壶不放。有一天,他趁汪胖子不注意时偷偷摸了下日思夜想的壶,正好被汪胖子逮个正着,汪胖子一下拍在了黄玉麟的脑门上。黄玉麟就向汪胖子表达了自己想学习制作鱼化龙壶的愿望。汪胖子被黄玉麟的真诚所感动,允许他照自己收藏的邵大亨鱼化龙画图案。黄玉麟与鱼化龙便缘结于此。 黄玉麟在邵大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不断翻新,龙、鱼图案雕饰为玉麟一绝。因其所制鱼化龙圆润似玉,故有人赞誉他为“玉麒麟出世”,所以才改名为玉麟。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黄玉麟所制鱼化龙整体饱满圆润,壶身上的器纹好似是风吹起的云海浪涛。壶的一侧,波涛汹涌间,一只鲤鱼探出脑袋,昂首向上,双目炯炯有神,嘴须随风摆动。鱼尾微微弯曲,两侧的鱼鳍都张开,好像在蓄势待发,准备一跃登龙门。整条鲤鱼随不见全身,但只凭鱼头与鱼尾便可看出鲤鱼的活力与不登龙门誓不罢休的气势。而壶的另一面,一条巨龙跃然壶上。巨龙藏身于云海间,龙身忽隐忽现,龙目有神,凝视前方,口吐龙珠,龙伸五爪,遒劲有力,正气凛然,有翻云覆雨之势,气势非凡。巨龙与鲤鱼相映成趣,追逐于云海浪涛间,而海浪聚于壶盖,壶钮上则雕了一只龙头。这龙头十分有趣,倒茶水时龙头会伸出来,倒完就会缩回去,足可见作者的心思巧妙。壶把上雕了龙鳞片片,不仅丰富了壶的装饰,而且增大了摩擦力,使人执壶时更稳当。 鱼化龙壶集美好意愿、巧妙设计和高超技艺于一身,不愧是黄玉麟的代表佳作。
三、黄玉麟的鱼化龙精神 识壶可识人,如果说从风卷葵可以看出杨凤年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气势,从掇球、仿鼓可以看出邵大亨“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的悠然随性,从提璧可以看出顾景舟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那么,从鱼化龙便可看出黄玉麟身处逆境仍不屈不挠的顽强。 黄玉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苏州大儒吴大澂聘到家里制壶。吴大澂是个大收藏家,收藏了许多古陶器和古青铜器。黄玉麟在吴家见识到了许多珍品,他将陶器、青铜器等其它文化艺术与紫砂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许多精品,壶艺大增。与吴大澂合作三年期满,黄玉麟载誉归乡,吴大澂特亲书“壶家妙手”赠予黄玉麟,悬挂于黄家正门中堂。为宜兴人民争来荣誉,至今传为美谈。 黄玉麟虽中年得意,晚年却生活潦倒。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玉麟不幸中风,病愈后双手颤抖不止,不能再制壶。无子无女孤身一人的他并没有被病魔所打倒,虽双手颤抖,仍怀着对紫砂的热忱,开始制作紫砂假山谋生。如同逆流而上的鲤鱼,即使受到水流天火的阻挡,也要跃过龙门,化作巨龙遨游天际。黄玉麟利用自身双手的颤抖,做出的假山构造如同鬼斧神工,或层峦叠嶂,或高山耸立,或千沟万壑,或怪石嶙峋,千奇百怪,没有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非常人所能。时人称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民国三年(1914年),黄玉麟病逝于宜兴蜀山豫丰陶器厂厂房中。 黄玉麟一生对紫砂艺术不断追求,开拓创新。他就像是鱼化龙壶上的那一尾鲤鱼,身处逆境也奋发向上,他所创制的盆景假山紫砂陶艺,为宜兴紫砂业界品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驻足在鱼化龙壶面前,依然能够感受到黄玉麟坚韧的性格,他的“鱼化龙”精神,我们后人应该发扬继承,代代相传。
|
| 漯河市德泽陶瓷博物馆 ( 豫ICP备2020026402号-1 )
GMT+8, 2024-9-20 05:51 , Processed in 0.150232 second(s), 17 queries .